一般來說,奧數應用題都很難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能應用到現實生活的,好像也不便於當作題目給呈現出來。比如小明的媽媽去菜市場買豬肉,每斤豬肉12元,媽媽分別要了4斤和3斤豬肉,特別強調分開裝,王叔叔一共給了100元,問需要找補多少錢?
但凡有點實際作用的應用題,是那些關於打折的,一件9折、兩件8折、三件8折還可以用券之類的。這些需要人工計算的東西,如今都已經被購物網站的算法給負責了。所以並不需要人們動腦子來計算到底怎樣用券才是最劃算的,人們只需要不停去湊滿一筆有一筆的可以使用優惠券的滿額就行。
我最喜歡的應用題,是關於余數的。「余數」這個概念首先就是一種不完美的存在,頗有些「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樂趣。老王一周休息2天,老陳一周休息1天,一個月有多少天老陳在上班但是老王在放假?算星期幾的應用題,用一個數字除以質數7本身很難「剛剛好」,它總讓人覺得有些可惜,但余數卻正是星期幾的答案。在不涉及金錢的除法應用題里,但凡出現除不盡的情況,就意味著答案或許錯了,總不可能雞鴨同籠的時候,一個籠子里的鴨子是25.4只,或是公交車上還剩下0.7個人。
我小時候還存在奧數班這個說法,這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去上的「聰明學生上的聰明課」,當時還需要數學老師進行「推薦」,告訴家長可以去報班學習,因為奧數考試的資格是學校輔助發放的,並不是一般學生能自行報上名的。我被推進過一屆奧數班,大概是太沒有天賦了,後面數學老師也不待見我了。第一年被推薦去參加奧數班的時候,第一堂課就因為和同桌上課講話被臭罵一頓。
我至今都還記得講話的內容是什麽——我們在吐槽,小明把珠子按照一定的顏色規律排序,然後他自言自語地問,如果這些玻璃珠子按照這樣的順序排序下去,第500顆的時候會是什麽顏色?然後同桌問我:他為什麽要這樣做,自己排下去就行了啊?我回答他:可能窮還要假裝自己有很多玻璃珠,只有前面的20顆珠子,然後後面根本就沒有500顆。然後我們兩個就此發現彼此對奧數應用題擁有的「天賦」不是解題,或是舉一反三地知道這道題要用的是這樣的解題思路,而我們的「天賦」在於竟然可以對應用題題目逐字逐句地吐槽——有點後悔那個時候沒聰明地留下那位異校同學的聯系方式,說不定我現在和他都可以組成漫才組合了。
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接受教育時,我非常老實地承認我們在吐槽什麽,結果老師破口大罵,認為我「態度不好」,而且預判我的奧數根本不可能學好,從而預判我的人生也會一塌糊塗根本沒有前途(因為是課外補習班,老師根本不認識我,所以我也根本不怕被請家長)。
後來我還是出於對奧數的尊重,參加了一次考試。做個考試題把自己都整笑了,青蛙為什麽每天要跳1米退回0.8米,它做它的井底之蛙不好嗎;遊泳池非要一根管子進水另一根管子放水,是奧數的世界把水排幹屬於違法了什麽法律;當然還有一些是自己能力造成的「好笑」,比如算了好一陣的應用最,題幹里的公交車折騰上下人已經十幾個車站了,結果車上的人還剩下12.5個人,媽的那半個人在哪里,老王留在一起買豬肉的小明媽媽肚子里的嗎?
顯然,我不適合奧數,所以第二年數學老師便不再推薦我——「我覺得你挺聰明的,結果你的聰明都用在小聰明上面了。」還好沒有再推薦我,第二年的題我更覺得無法理解:小明和哥哥的歲數差3倍,哥哥100歲的時候,小明多少歲?——答:小明哥哥的墳頭草比弟弟小明高約30厘米;老王每天挖50米隧道,每周休息2天,老陳每天挖35米隧道,每周休息1天。兩人從東西兩個對向方向挖隧道,50天後,他們挖通了隧道,問隧道有多長?——答:老陳和老王並沒有相遇,隧道是按照兩條結算的。
很可惜,奧數應用題我只經歷到小學階段,後面題目還會如何離譜由於我的能力問題,沒辦法一瞥究竟。但是,如果我作為英鎊出題人,我認為奧數題還應該按照現實生活和人生經歷做出完全不同的應用題場景構建。
比如,高中時期的小明,同時和四個女同學談戀愛,一個女朋友喜歡早上和小明短信談情,另一個女朋友希望小明中午給她寫一封情書,寫情書的速度是15分鐘300字,而短信聊天的時間大概是5分鐘10條,在早上7點30分起床到8點30分上課的時間內,小明應該如何安排時間?晚上吃飯時,第三個女朋友喜歡和小明一起吃飯,但第四個女朋友喜歡小明吃完飯後跟她一起散步,在同一個食堂,小明要同時和四個女友吃飯,應該如何安排他們在食堂的位置和吃飯的時間?
再比如,老陳要出差挖隧道,出門前和老婆沒有同房,第6周雙休時才有時間回家時和老婆同房。之後第36周,老陳的老婆生下了二兒子小明,問:這個孩子是老陳的嗎?
你看,現實應用題就有了樂趣,再回頭去看看剛才的應用題條件。老王比老陳多休息一天,休息那天去幹嘛了?當然是跟著小明媽媽買豬肉了,因為小明最喜歡吃豬肉了。
等會,還不明白嗎?兩個人挖的隧道都各自捅到底了!
為了更嚴謹,我可沒有在「小明和哥哥的歲數差3倍」的題目里說那是小明的「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