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今天不打算寫東西,好好躺在床上睡一覺的,但是因為收到了一位讀者的私信,突然間就有動力爬起來了。對於文字所抱有的態度,有時候連我自己也分不太清,小時候因為純粹的好奇和中二心,長大了與其說是什麽對文學殿堂的敬畏崇高之心,倒不如說年紀大了造就的不安焦慮,明明可以說是文科專業的,以後也會從事相關職業,但卻被長年的懶惰所挾持,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進行不懈地練習和思考,還總是想當然沈浸在瑣碎的垃圾信息和娛樂中,自以為是的逃避生活。
雖然這麽說有點害羞,但那個讀者的私信某種程度上將我脫離出一個常見又糟糕的狀態裏,而且我非常感謝她沒有嘗試進一步的溝通,僅僅表明了鼓勵的態度。作為生活裏喜歡表現得活潑又正常些的家夥,網絡生活便更放開自我些,或者說比有絲分裂還有絲分裂。可以說除卻觀點討論類的東西,大部分閑聊都會讓我緊張得像只鵪鶉。
「接下來要說什麽?」
「怎麽接啊」
「我不想說活了但是根本不明白如何結束」
「表現太糟糕了真得好想死一死」
網上的自我就是如此窩囊廢的家夥,面對好意非常非常不知所措。但是對於惡意倒表現得很淡定,我個人比較尊循「言論ziyou」和「思想ziyou」的處事方式,他人如何罵我是他們自己的事,同樣他人也不能妨礙我將那些討厭的人看成傻逼的事實。這道理大學之前我是悟不出來的,上大學後可能不僅想的東西多,經歷的大大小小事情也變多了,所以心態更平和些。但此言並不代表我不渴望愛,相反我一直渴望著愛這種稀缺和難得的東西,一旦得到就快樂舒坦的不行,失去時同樣會難過痛苦。
有句話叫「從出生到死亡,我們只有一個人」,引申來講「孤獨是永恒並不可推翻的」。大多人究其一生都在努力去擺脫孤獨感,無論是親人之愛、愛人之愛、朋友之愛或者寵物之愛。也有人將愛寄托在事業、創作和物品之上。愛的表現如此之多,人們的寄托物也千奇百怪,但本質上講都是讓心靈和精神從中汲取快樂。但令人遺憾,愛是與「孤獨論」相對的絕對論,從沒有「永恒的愛」。我們可以在文學作品中將某某表現稱為永恒的愛,精神照耀歷史不朽。然而自然規律又強迫人了解生老病死和滄海桑田的無奈。甚至當我們沐浴在完全的愛裏,仍然會感到難以名狀的孤獨。謎題「跟隨你一生」的答案是「名字」,如果孤獨也能像名字一樣改掉,對於深陷痛苦的人來說,也許會成為件好事也說不定。
到了收尾部分,思及自己的專業,想著如果老師看到這樣文不對題的文章,鐵定要揪耳朵訓斥了。為了挽回顏面,提一下文章的題目其實是由「如果不能給我很多很多的愛,就給我很多很多的錢」這句話定下來的。我真心覺得能說出這樣話的人簡直是個哲學家,在缺乏健康充足的愛的情況下,錢所代表的就是最為穩定快捷的「愛」之來源,並且是可見的可接觸的愛。
我在大學的第一學年後半程,整個人都陷入了嚴重的物質依賴癥。我不斷地在網上訂購東西,等待發貨,神經病似得看著快遞在什麽地方,但是等東西真正到了,開始的興奮很快淡去,看待物品的態度也從溫柔呵護變成了無趣厭惡。可以說,那年買的各種東西後來基本都陸陸續續地丟掉了,我也開始慢慢反思起自己的行為方式。而要說有價值的思考,大抵是在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我發現只有自己回到家與姐姐呆在一起時,我的精神狀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穩定,即使有極端化的情緒狀態,也能在傾訴之後回到正常,換句話講,她是讓我感到安全和愛的人。
武誌紅在《家為何傷人》裏說「真正的愛是不會讓人痛苦的」,我想很多和我同樣曾陷入物質依賴的人其實並不是有多喜歡自己買的東西,我們喜歡的也許是那份等待的焦灼和拆開包裹那瞬間的歡喜。就像小時候從父母手裏得到的第一份玩具,那不僅是布料棉花的結合物,而是真正的朋友。同樣的愛被寄托在商品上,新的商品代表一份新的愛,新的愛消耗掉帶來的痛苦讓我們不得不追尋另一份愛的到來,在失去與獲得中不斷焦灼自己的心,有時候甚至你自己已經察覺到了,卻因為無法放棄這種簡單快捷的「愛」,任由心神沈溺於虛假的「快樂」裏。
我無意評論這種生活方式有什麽錯處,但是若能得到一份真正的愛,有什麽人會想要一份殘次品的愛呢?我說「愛如果可以買到就好了?」,可我也知道「真正的愛永遠也無法買賣。」